一、田園綜合體申報條件
財政部日前下發《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2017年,財政部確定河北、江西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中央財政從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補助資金中統籌安排,支持試點工作。
每個試點省份安排試點項目1—2個。
試點省份財政部門應于2017年6月30日前,分別向財政部農業司(國務院農村綜改辦)、國家農發辦報送田園綜合體試點材料(附電子文檔光盤)。
二、田園綜合體的立項條件
1、功能定位準確
圍繞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鄉村和產業,按照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區為開發單元,全域統籌開發,全面完善基礎設施。突出農業為基礎的產業融合、輻射帶動等主體功能,具備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景。明確農村集體組織在建設田園綜合體中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其在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
2、基礎條件較優
區域范圍內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基礎較好,區位條件優越,核心區集中連片,發展潛力較大;已自籌資金投入較大且有持續投入能力,建設規劃能積極引入先進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本,發展思路清晰;農民合作組織比較健全,規模經營顯著,龍頭企業帶動力強,與村集體組織、農民及農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較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
3、生態環境友好
能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保留青山綠水,積極推進山水田林湖整體保護、綜合治理,踐行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業清潔生產基礎較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4、政策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積極性高,在用地保障、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應用、人才支撐等方面有明確舉措,水、電、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完備。建設主體清晰,管理方式創新,搭建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建設格局。積極在田園綜合體建設用地保障機制等方面作出探索,為產業發展和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條件。
5、投融資機制明確
積極創新財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運用先建后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力度,積極統籌各渠道支農資金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嚴控政府債務風險和村級組織債務風險,不新增債務負擔。
6、帶動作用顯著
以農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建設管理,保障原住農民的參與權和受益權,實現田園綜合體的共建共享。通過構建股份合作、財政資金股權量化等模式,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7、運行管理順暢
根據當地主導產業規劃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模式和運營管理模式。可采取村集體組織、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共同參與建設田園綜合體,盤活存量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通過創新機制激發田園綜合體建設和運行內生動力。
三、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內容
重點抓好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態體系、服務體系、運行體系等六大支撐體系建設。
夯實基礎
完善生產體系發展條件。集中連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田園綜合體區域內“田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資金完善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條件。
突出特色
打造涉農產業體系發展平臺。圍繞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做大做強傳統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穩步發展創意農業,強化品牌和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構建支撐田園綜合體發展的產業體系。
創業創新
培育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新動能。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增加農業效益。
綠色發展
構建鄉村生態體系屏障。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環保生產新技術,促進農業資源的節約化、農業生產殘余廢棄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再利用,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加強農業環境綜合整治。
四、田園綜合體是一種怎樣的發展模式
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田園綜合體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田園綜合體從概念上來說,就是跨產業、多功能的綜合規劃;從具體項目來說,就是多功能、多業態搭建業務結構的綜合運營。跨產業、多功能,那肯定是超越了原來的單線思維。“農業+旅游”,“住房+旅店”,綜合體是突破原有慣常用途,在思想上就要突破慣常思維。這種突破,是順應文化發展、技術進步、市場演變、制度革新,也就是結合供給側改革探索,激發原來受局限的資產和資源效力,形成鄉村社會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這里面說的資產就包括農村土地、房屋資產。
中央一號文件原文提到:“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我們理解都是在田園綜合體產業規劃、業態規劃、功能規劃,以及組織模式創新開展,商業模式可持續成立情況中,可積極采納的具體方法。
“綜合體”就是指綜合規劃、綜合運營;“田園綜合體”中的田園,還表達了人們對美、對文化的追求!
田園綜合體的提出是基于一種商業模式方法論。其出發點是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帶有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創新城鄉發展,形成產業變革、帶來社會發展,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
田園綜合體經濟技術原理,就是以企業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
一、首先企業化承接農業。企業承接農業,就可以避免實力弱小的農戶的短期導向行為,可以做中長期產業規劃,以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法提升農業產業,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形成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
二、規劃打造新興驅動性產業——綜合旅游業,也可稱之為文旅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產生大的發展;
三、建設新社區、新社會。在基礎產業和新興驅動性產業起來后,當地的社會經濟活動就會發生大的改變,該地區就可以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為原住民、新住民、游客這三類人群,營造新型鄉村、小鎮,形成社區群落。
綜上,田園綜合體就是農業+文旅+社區的綜合發展模式。
基于企業化運作的特征和為了形成一種可提煉的模式考慮,田園綜合體里的三個產業(農業、文旅、社區)應以如下思想作為指導原則。農業要做三件事,現代農業生產型產業園+休閑農業+CSA(社區支持農業);文旅產業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態型的旅游產品+度假產品的組合,組合中需要考慮功能配搭、規模配搭、空間配搭,此外還要加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以多樣的業態規劃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社區建設,無論改建還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說,即使是開發,那也是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并且更重要的是要附著管理和服務,營造新社區。這里還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不是要打造一個旅游度假區,而是打造一個小鎮本身,只是這個小鎮有很多旅游度假設施,小鎮本身也具有非常豐富的旅游價值。在城市綜合體營建理論中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原則,在田園綜合體中同樣適用。
上述田園綜合體的產業模型,細分解為業態和規劃模型。這里要著重說明的是,在田園綜合體的商業模式指導原則中,對于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項目,強調有一半按照模塊化共性內容作安排,而另一半則應結合項目在地情況以個性化內容來發展。
應該說,田園東方的田園綜合體,并非適用于所有中國鄉村地區,也并非是鄉村發展的唯一方式。它主要適用于發達地區的鄉村,這里城鄉差距很大,而城市反哺鄉村的動力很足。因其注重保護原有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營造人居環境,并且具有可持續發展屬性,因而是發達地區鄉村現代化、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較好的模式選擇。
五、田園綜合體的發展價值觀是新田園主義
伴隨過去幾年實踐中的思考和對未來的展望,在《田園綜合體模式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新田園主義十大主張”,用以倡導,并將在此思想框架指導下努力踐行。 這十大主張是:
1、 主張產業驅動和模式可復制:新田園主義強調用模式可復制、可推廣的田園綜合體商業模式來實現理想,是用旅游產業引導中國鄉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
2、 主張對接三農:新田園主義鼓勵與三農產生關聯,積極促進產業和文化的發展,實現三農“富強美”的發展目標,包括各種可行的合作方式。
3、 主張城鄉互動:新田園主義鼓勵城市人來鄉村消費、旅游、創業、生活和定居,帶來經濟和文化互動,促進交流與融合。
4、 主張教育和文化:新田園主義主張項目須包含教育和文化設施,須容納、對接并開展社會公益事業;雖然項目強調商業模式,是商業項目,但也要帶有社會企業目的,每個項目至少要有一部分業務作為社會企業目標,并力爭將文化根植和建立于企業內部,提出“復興田園,尋回初心”。
5、 主張鄉樸美學:新田園主義認為美學是社會發展的文化內核,在美學上拒絕符號化、標簽化和裝飾主義,在鄉村建設中反對浮夸的仿古中式風格等約定俗成的東西,新田園主義的美學觀是洗盡鉛華后的自然、天真,見素抱樸。
6、 主張開放與共建:新田園主義主張兼容并包、培養別人、聯合發展,應是許多共建者參與的過程,也是社區居民、游客、員工共建的過程,所有人都共享快樂成果。
7、 主張與時俱進:新田園主義要營造的是現代田園生活,不是固守傳統、保守復古。在可持續發展,人文和自然等理念的指導下,主張鄉村現代化,也主張將傳統田園生活與現代科技相對接。
8、 主張可持續發展:新田園主義主張遵循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生”統一。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經濟上可持續盈利,當地人的生活可持續發展、成長。強調可持續的產業培育,方法上可持續、可循環,強調自然生態理念,包括風格、技術、運營和管理文化。
9、 主張營造新社區:新田園主義是以人為本的哲學,這里說的人包括“原住民、新住民、游客”這三個人,而不是其中兩個或一個人。新田園主義不止停留在建造物理的空間,而更重要的是營造追求自然和人文主義的生活方式,營造有場所精神的社區。
10、 主張實踐:新田園主義不能只停留在一番情懷、一篇理論,應結合社會環境、時代背景,以可持續成功的商業模式、產品模式開展實踐,務實地作用于中國鄉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新田園主義在田園綜合體商業模式之外,還對城鄉關系、鄉村規劃、農業、教育、建筑、社區文化提出主張,而所有的主張,都基于關心人自身、關心人與人的關系、關心人與環境的關系、鼓勵人們勇于實踐可持續的經濟、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在新田園主義社區,人們之所以能夠積極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參與共建著一種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正是在這個人本主義思想復興的時代人們的共同追求。它將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未來的關系,表現為“發現自己、分享快樂、觸摸自然、播種未來”的圖景,在這幅畫卷上,充滿著陽光的色彩。
六、結語:
田園小鎮、鄉村文創園等項目是以田園綜合體為商業模式,以新田園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主要載體。
田園東方作為城鄉一體化的田園綜合體實踐者和新田園主義生活與文化倡導者,以新田園主義理論為指導,在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打造首個以田園綜合體為商業模式的田園小鎮,已成為江蘇省知名旅游資源,無錫市休閑旅游新名片,被譽為“國內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和鄉村旅游新標桿”。
以無錫陽山田園東方的田園綜合體為例,自成立之初就秉承服務于“原住民、新住民、游客”的理念,在環境營造、業態規劃、經營服務等方面做了不斷的努力和嘗試。四年的努力實踐,項目得到了諸多的肯定、支持、鼓勵與意見和建議,不斷鞭策項目的成長:
原住民:田園綜合體為本地原住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就業機會,不僅提高了原住民的經濟收入,還為返鄉青年在家鄉就業提供了良好的職業發展方向。此外,不斷改善的鄉村環境和休閑活動,讓原住民享受到更好的精神及物質生活。
新住民:田園綜合體讓向往田園生活的“田園夢想家”有機會生活在田園,讓鄉村成為“可以回得去的家鄉”,讓新住民給鄉村帶來不一樣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讓原住民和新住民在彼此互動中成為受益者。
游客:田園綜合體為都市游客提供與傳統農家樂不一樣的田園休閑旅游產品,為兒童、親子家庭、情侶、商旅客群打造豐富而高品質的田園休閑體驗。
財政部
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
財辦〔2017〕2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部署與要求,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城鄉一體化互促共進,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探索農業農村發展新模式,實現“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環境優”的目標,財政部決定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農村發展階段性需要,遵循農村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加強基礎設施、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環境風貌建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積極探索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逐步建成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農為本。要以保護耕地為前提,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突出農業特色,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現代化水平;要保持農村田園風光,留住鄉愁,保護好青山綠水,實現生態可持續;要確保農民參與和受益,著力構建企業、合作社和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讓農民充分分享田園綜合體發展成果。
——堅持共同發展。要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組織在鄉村建設治理中的主體作用,通過農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社等渠道讓農民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進程,提高區域內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農村社區化管理;要把探索發展集體經濟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積極盤活農村集體資產,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增強和壯大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真正讓農民分享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成果。
——堅持市場主導。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創新建設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調動多元化主體共同推動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積極性。政府重點做好頂層設計、提供公共服務等工作,防止大包大攬。政府投入要圍繞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產業發展能力,重點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短板,提高區域內居民特別是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堅持循序漸進。要依托現有農村資源,特別是要統籌運用好農業綜合開發、美麗鄉村等建設成果,從各地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挖掘特色優勢,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元性,建設模式多樣性;要創新發展理念,優化功能定位,探索一條特色鮮明、宜居宜業、惠及各方的田園綜合體建設和發展之路,實現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
二、重點建設內容
圍繞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目標和功能定位,重點抓好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態體系、服務體系、運行體系等六大支撐體系建設。
(一)夯實基礎,完善生產體系發展條件。要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集中連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田園綜合體區域內“田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資金完善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條件。
(二)突出特色,打造涉農產業體系發展平臺。立足資源稟賦、區位環境、歷史文化、產業集聚等比較優勢,圍繞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做大做強傳統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推動土地規模化利用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打造農業產業集群;穩步發展創意農業,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推進農業產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強化品牌和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推進農村電商、物流服務業發展,培育形成1—2個區域農業知名品牌,構建支撐田園綜合體發展的產業體系。
(三)創業創新,培育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新動能。積極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力,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增加農業效益。同時,強化服務和利益聯結,逐步將小農戶生產、生活引入現代農業農村發展軌道,帶動區域內農民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四)綠色發展,構建鄉村生態體系屏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優化田園景觀資源配置,深度挖掘農業生態價值,統籌農業景觀功能和體驗功能,凸顯宜居宜業新特色。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環保生產新技術,促進農業資源的節約化、農業生產殘余廢棄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再利用,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加強農業環境綜合整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五)完善功能,補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短板。要完善區域內的生產性服務體系,通過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產業和公共服務平臺,聚集市場、資本、信息、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推動城鄉產業鏈雙向延伸對接,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完善綜合體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和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六)形成合力,健全優化運行體系建設。妥善處理好政府、企業和農民三者關系,確定合理的建設運營管理模式,形成健康發展的合力。政府重點負責政策引導和規劃引領,營造有利于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外部環境;企業、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及其他市場主體要充分發揮在產業發展和實體運營中的作用;農民通過合作化、組織化等方式,實現在田園綜合體發展中的收益分配、就近就業。
三、試點立項條件
(一)功能定位準確。圍繞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鄉村和產業,按照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區為開發單元,全域統籌開發,全面完善基礎設施。突出農業為基礎的產業融合、輻射帶動等主體功能,具備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景。明確農村集體組織在建設田園綜合體中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其在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
(二)基礎條件較優。區域范圍內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基礎較好,區位條件優越,核心區集中連片,發展潛力較大;已自籌資金投入較大且有持續投入能力,建設規劃能積極引入先進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本,發展思路清晰;農民合作組織比較健全,規模經營顯著,龍頭企業帶動力強,與村集體組織、農民及農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較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生態環境友好。能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保留青山綠水,積極推進山水田林湖整體保護、綜合治理,踐行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業清潔生產基礎較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四)政策措施有力。地方政府積極性高,在用地保障、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應用、人才支撐等方面有明確舉措,水、電、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完備。建設主體清晰,管理方式創新,搭建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建設格局。積極在田園綜合體建設用地保障機制等方面作出探索,為產業發展和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條件。
(五)投融資機制明確。積極創新財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運用先建后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力度,積極統籌各渠道支農資金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嚴控政府債務風險和村級組織債務風險,不新增債務負擔。
(六)帶動作用顯著。以農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建設管理,保障原住農民的參與權和受益權,實現田園綜合體的共建共享。通過構建股份合作、財政資金股權量化等模式,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七)運行管理順暢。根據當地主導產業規劃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模式和運營管理模式。可采取村集體組織、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共同參與建設田園綜合體,盤活存量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通過創新機制激發田園綜合體建設和運行內生動力。
(八)不予受理的情況。未突出以農為本,項目布局和業態發展上與農業未能有機融合,以非農業產業為主導產業;不符合產業發展政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差;違反國家土地管理使用相關法律法規,違規進行房地產開發和私人莊園會所建設;鄉、村舉債搞建設;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鋪攤子等情況。
四、扶持政策
綜合考慮各地發展建設基礎、開展試點意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試點代表性等因素,按照三年規劃、分年實施的方式,2017年,財政部確定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云南、陜西、甘肅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中央財政從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補助資金中統籌安排,每個試點省份安排試點項目1—2個,各省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試點項目個數。在不違反農村綜合改革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行政策規定的前提下,試點項目資金和項目管理具體政策由地方自行研究確定。同時,各試點省份、縣級財政部門要統籌使用好現有各項涉農財政支持政策,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采取資金整合、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引導基金等方式支持開展試點項目建設。經財政部年度考核評價合格后,試點項目可繼續安排中央財政資金。對試點效果不理想的項目將不再安排資金支持。
同時,鼓勵有條件的省份參照本通知精神開展省級田園綜合體試點,每個省份數量控制在1—2個。如建設成效較好,符合政策要求,今后可逐步納入國家級試點范圍。
五、有關工作要求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試點省份要建立健全財政部門牽頭負責(重慶市試點工作由重慶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牽頭負責,下同),農村綜合改革機構、農業綜合開發機構分別具體組織并互相支持配合的工作機制,協調發揮好各職能部門的作用,細化工作任務,認真組織實施,確保試點工作開好頭起好步。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引導和鼓勵地方政府積極搭建田園綜合體基礎設施和產業政策平臺。引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選擇田園綜合體建設模式,建立運行順暢的建設管理機制,為項目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科學編制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各有關地區要科學編制試點項目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內容應包括擬建設田園綜合體的基本情況、目標任務、區域功能布局、主要建設內容和任務;水土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管理和運營體制機制;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方案;資源環境評估分析;政策保障措施等內容。
(三)嚴格試點項目管理。擬開展試點項目的縣(市、區),要成立以縣級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財政部門及農村綜合改革機構、農業綜合開發機構牽頭落實,發改、國土、環保、水利、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參加的田園綜合體建設領導小組,統籌組織試點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工作;縣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試點規劃和實施方案,按規定程序報送省級財政部門。
(四)堅持省級競爭立項。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由省級財政部門統一組織以競爭立項的方式確定。要建立健全公開透明、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項目競爭立項機制,擇優選項。競爭立項結果應按照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作為主動公開事項向社會公開。省級財政部門要根據競爭立項的結果,將試點規劃和實施方案報財政部備案。
(五)加強資金監管和考核評價。各級財政部門及農村綜合改革機構、農業綜合開發機構要嚴格執行相關制度,確保資金安全有效使用。要加強項目實施和資金管理的跟蹤問效和綜合分析評價,根據有關政策對違規違紀問題進行處理。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實行動態管理,財政部將根據正式備案的試點規劃和實施方案,對試點項目進行重點考核。對考核評價結果較好的試點省份予以連續扶持并加大投入力度,繼續安排擴大試點范圍;對試點工作開展不力的將取消試點資格。
(六)及時總結試點經驗。開展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建設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各地要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及時掌握和跟蹤項目實施及運行情況,不斷總結經驗,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取得預期成效。財政部將會同中央有關單位和部門,對各地開展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情況進行跟蹤調研指導,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試點政策。
(七)材料報送及要求。試點省份財政部門應于2017年6月30日前,分別向財政部農業司(國務院農村綜改辦)、國家農發辦報送田園綜合體試點材料(附電子文檔光盤)。在實施過程中有關具體工作及要求,另行通知。
在申報過程中,如有疑問,請及時與財政部聯系。
財 政 部
2017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