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地方政府投資增長沒有太多空間,地方政府現在不可能通過債務融資的方式來實現大規模投資。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過去五年政府工作中,以減稅降費為重點的積極財政政策持續發力。在財政收支矛盾較大情況下,著眼“放水養魚”、增強后勁,我國率先大幅減稅降費。其中,以營改增為重點,累計減稅超過2萬億元;加上針對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清理各種收費等措施,共減輕市場主體負擔3萬多億元。
展望2018年政策安排,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依然豐富。今年赤字率擬按2.6%安排,赤字規模約2.38萬億元。2018年將繼續減稅降費,包括完善增值稅,按照三檔并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平,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等,預計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將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調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繼續階段性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繳費比例等,這預計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輕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
作為防風險的重要領域,2018年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嚴禁各類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等行為,省級政府對本轄區債務負總責,省級以下地方政府各負其責,積極穩妥處置存量債務,健全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等。
如何看待這系列財政政策安排,2018年財政收入形勢以及地方投融資形勢如何,財政支出又需要克服哪些難點,帶著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進行了專訪。
下調赤字率,預留政策空間
《21世紀》:2018年赤字率擬按2.6%安排,相較去年下降了0.4個百分點。赤字率下調,有點超出市場預期。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調低赤字率,主要是我國經濟穩中向好、財政增收有基礎,也為宏觀調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間。如何看待赤字率2.6%的安排?為何要強調為宏觀調控預留政策空間?
劉尚希:2018年赤字率目標下調,這并不是趨于保守的財政政策。從全球來看,未來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很多,需要政策預留空間,這是一種積極的應對。
從財政收入形勢來看,2018年依然會延續2017年的狀態。當前PPI已由負轉正,雖然PPI增速有所回落,但不可能回到負增長的狀態——PPI維持正增長,最大主體稅種增值稅會維持較好增勢,企業所得稅作為第二大主體稅種也有望維持較好增長,即稅收收入的增長有基礎。在財政收入增長比以往要好的條件下,適當降低赤字率,并不會影響總體赤字規模,又能為未來預留政策空間。
我國未來面臨的風險比較多,像老齡化的問題,現在已經有部分省份出現養老金收不抵支的問題,部分可能需要財政加以填補。還有當前債務問題,雖然政府債務風險整體可控,但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些債務償付問題,可能也需要財政預留些空間。
2018年地方債務融資空間不大
《21世紀》:不少分析認為,2018年地方債監管維持高壓,這可能會影響地方政府投資。現在將赤字率目標下調0.4個百分點,是不是對2018年整體經濟形勢預期相對樂觀?
劉尚希:十九大提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不要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預期增長6.5%左右,雖然比2017年的實際增長要低一些,但這并不意味著2018年經濟增速就是6.5%,2018年實際增速很可能會比6.5%要高。
2018年地方政府投資增長沒有太多空間,地方政府現在不可能通過債務融資的方式來實現大規模投資。目前這個條件不允許,地方政府投資增速會慢下來。過去,很多地方投資基數很高,部分省份投資總量規模甚至超過GDP,這意味著政府投資效率在下降。雖然有些項目表面上看有社會效益,但如果這樣的投資不能帶來地方潛力增長、后勁增強,投資的綜合效益不高,這樣的投資沒必要繼續。
2018年通過嚴控地方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讓地方政府本身不合理的投資慢下來,這為民間投資增長預留出更大空間。現在畢竟民間投資是大頭,占比超過60%,民間投資提升一個點,能比地方政府投資帶來更好的效用。政府通過改善營商環境、改善民間投資的預期,可能比政府直接上項目的效果更好。
《21世紀》:這是不是十九大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之后,政策取向上較大的轉向?
劉尚希: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貫徹十九大精神,怎么符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轉變發展方式。
這里其實就是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應該讓民間資本有更大發展空間。擴大民間投資,是改革的大方向。政府應該更多在改善營商環境上使勁,而不是在投資上替代市場。政府應該歸位,做政府職責范圍內的事情,部分公共服務能讓社會力量提供或共同提供的,像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政府可以為民間資本讓出更多空間來。
平穩部分在建項目
《21世紀》:2018年赤字規模雖與2017年持平,但不列入赤字的地方專項債券擬安排1.3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500億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地方專項債券優先支持在建項目平穩建設,合理擴大專項債券使用范圍。擴大地方專項債券規模,能起到什么作用?
劉尚希:專項債實際上是一種收益債,類似國外市政收益債,屬于資本性支出,需要以項目現金流為擔保,只能用于能產生現金流、且現金流能覆蓋資本投入的項目上。這類項目是有嚴格的限定條件,地方需要有相應的項目儲備。這個規模不是說想擴大就能擴大的,有些地方分配到專項債的指標,未必能真正用上。
擴大專項債規模有一個用意是避免在建項目的硬著陸。原來以PPP模式、政府購買服務等形成了不少在建項目,2017年清理整頓地方違法違規舉債行為,部分在建項目原來的資金難以為繼,但部分項目又不能變成爛尾工程,仍需要資金來彌補之前的缺口。
優化稅制與減稅并行
《21世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繼續完善增值稅,按照三檔并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平,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等減稅政策,有望帶來8000億元減稅額度。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調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等,有望為市場主體帶來3000億元減負規模。2018年減稅降費力度仍然較大,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劉尚希:完善增值稅,按照三檔簡并到兩檔,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稅率等,通過簡并稅率,完善稅制本身,營造更好的稅制環境;簡并稅率肯定是朝著較低稅率方向調整,這能帶來減稅效果,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企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另外,針對行業減稅還能一定程度上對沖美國等國家減稅政策帶來的影響。
財政支出要聚力增效
《21世紀》:2018年全國財政支出21萬億元,支出規模進一步加大。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財政狀況出現好轉,各級政府仍要堅持過緊日子,執守簡樸、力戒浮華,嚴控一般性支出,把寶貴的資金更多用于為發展增添后勁、為民生雪中送炭。2018年財政支出方面,該注意什么?
劉尚希:財政支出方面,重點就是“聚力增效”。現在財政支出規模越來越大,但仍存在“撒胡椒面”的問題,即資金使用碎片化、資金的重復投入等問題,這嚴重降低了資金使用績效。未來要優化支出結構,需要打破項目資金“只增不減”的機制,需要實現資金的整合優化。
很多地方政府會說,各個領域的錢加起來不少,但是地方沒法統籌使用。現在每個部門都認為錢多多益善,把花錢當做部門權力,有了錢,進而絞盡腦汁去“找”項目來花錢;而且各個部門花錢形成了“信息孤島”,都是各花各的錢,一些部門花的錢實際在做同樣的事情。要真正實現“把錢花在刀刃上”,需要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能,還要實現全面的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