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A股行情持續低迷,IPO審核加速、注冊制改革等話題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部分股民和專家將股市大跌的原因歸咎為IPO發得太快。證監會6月2日下發的IPO批文為4家,6月9日為8家,6月16日為6家,相較于之前每周10多家的審核速度,近期的動態被許多人解讀為釋放重大利好的信號。必須承認的是IPO發行速度過快這個事實,但將股票下跌定罪于IPO提速未免有失偏頗。

當然,股民和部分專家對于IPO發行太快導致股市大跌的質疑,有其緣由,并不是無端指責,但也要看到證監會推動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的出發點。
注冊制目前備受爭議,一方面,A股市場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它是股票市場回歸價值投資主流方向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注冊制短期內可能引發大量股票上市,股市大跌,而且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不會分析股票的散戶可能面臨巨虧。
注冊制是指證券發行申請人依法將與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和資料公開,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機構審查,主管機構只負責審查發行申請人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的一種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注冊制下證券發行審核機構只對注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查,不進行實質判斷。
核準制即所謂的實質管理原則,以歐洲各國的公司法為代表。依照證券發行核準制的要求,證券的發行不僅要以真實狀況的充分公開為條件,而且必須符合證券管理機構制定的若干適于發行的實質條件。符合條件的發行公司,經證券管理機關批準后方可取得發行資格,在證券市場上發行證券。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禁止質量差的證券公開發行。

“核準制”遵循“實質審核”原則,“注冊制”遵循“信息披露”原則。打個比方,“信息披露”好比是任何過期的食品都不應該被下架,只要標注了過期日期;任何包含暴力、色情的影視節目都不應該被叫停,只要標明了其類型和尺度。而“實質審核”好比是對之前的食品、影視產品進行價值評判,看看其有沒有存在過期、副作用等危害投資者正當權益的風險。不同國家在制度選擇方面各有差異,但在具體實施中兩種原則也時有交叉。
![XTU0Z@2W~B8BIR5~F_O$]PV.png XTU0Z@2W~B8BIR5~F_O$]PV.png](http://spu.cu-market.com.cn/ueditor/net/upload/image/20170622/6363375056967726013734827.png)
實際上,以是否存在“實質審核”為標準,將“注冊制”與“核準制”進行絕對化得區分,難免會陷入認識上的誤區。“注冊制”不是簡單的“登記生效制”。以美國為例,“實質審核”與“信息披露”并行不悖。美國實行“注冊制”,更確切地講,應該是“雙重注冊制”(Dual Registration):(1)聯邦層面,以披露為基礎的注冊制;(2)州層面,以實質審核為基礎的注冊制。美國證交會把關信息披露環節,美國各州對IPO進行嚴格的實質審核,這是一個整體的證券監管,而不是絕對化的注冊制。與我國不同的是,美國注冊制的“實質審核”相對較少,效率更高。
我國金融市場的注冊制改革更趨向于美國式的注冊制。對于注冊制改革,一方面要勇于從自身下手,完善的法制建設,如果仍然有組織或個人可以凌駕于證監會甚至新證券法等法律框架之上,那么注冊制將會成為一場噩夢;另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有其特殊性,對于美國的模式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因管中窺豹而誤導了改革方向。資本市場改革不能簡單地扣上“注”姓的帽子,也不能單以“核”姓定論,通過穩健的下放行政權力,逐步加大市場力量的參與度,才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