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IPO重大利好,發行常規化基調后續不變
“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在我國直接融資通常指股票和債券融資。而本次金融會議對于債務融資的態度是“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現階段,降低企業杠桿是重中之重,高昂的利息負擔長期下去會掏空實體經濟。這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是違背的。
至于IPO開閘放水,拖累股市,倒逼國家收緊甚至暫停IPO,在尚普君看來日后恐也難以行通。
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畫風是“深化新股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提振股市信心”,甚是關心廣大韭菜的心情。而本次會議壓根沒提股市信心的問題。IPO節奏與股指漲跌不再捆綁。IPO發行常規化對券商投行來說意味著源源不斷的業務,對擬IPO企業來說意味著排隊時間縮短。股市供給一旦更上,后續的退市制度等安排應該也會上。
二、通道走向末路,背后是金融監管的重新抓起
“降低經營成本,清理中間業務環節”,通道業務末路來臨。
當年由于傳統表內融資給房地產行業的路被看住了之后,大家變著法把原來表內的資金騰挪到表外,帶火了2011年的信托業。信托是歸銀監會管的。證監會一看信托玩的風生水起,于是2012年相繼放開了證券公司和基金子公司參與通道業務的限制。可以看出,同業的火爆有監管洼地的一份責任。而一行三會的組織架構帶來的誰都看誰不順眼、誰都不買誰的賬的問題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了。過去大家猜想把一行三會合并,而今直接定調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落實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職責,并強化監管問責”,分業監管最后誰都不管的問題必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