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業定義旅游產業是以旅游資源為憑借,旅游設施為條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是現代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經濟的其他部門相比,旅游產業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大眾旅游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
旅游產業是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新興產業、綠色產業,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在我國,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產業已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產業在促進公民文明素質的提高、推進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帶動第三產業和整體國民經濟發展、促進國家經濟戰略性調整和轉變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旅游業日益顯示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2行業細分根據國家統計局出臺的《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5)》,旅游產業可分為旅游業和旅游相關產業兩大部分。其中,旅游業包括旅游出行、住宿、餐飲、游覽、購物、娛樂及相關的管理、策劃運營等綜合服務;旅游相關產業包括對旅游業的各類輔助服務,包括旅游出行輔助服務、金融、教育、其它旅游服務(如安保、翻譯、廣告等)及政府管理服務。
從旅游業各子行業間的關系來看,旅游游覽是旅游業的中樞產業,提供的游覽服務是旅游服務的核心內容,其它出行、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旅游服務都是圍繞該服務展開。其中旅游綜合服務行業主要負責將各旅游服務組合打包為旅游產品,并對旅游產品進行批發或零售,是連接旅游各子行業與旅游消費者的重要紐帶。而旅游相關產業則是圍繞旅游業提供輔助服務,是各子行業服務產品的衍生,為旅游業的良好運轉提供了支持作用。
旅游產業鏈是指從旅游資源的供應到最終旅游產品的消費的一系列傳遞的過程,它一般由上游旅游資源供應商、中游資源整合的批發商、下游對接消費的零售商和媒體及營銷商組成。在這一條產業鏈中,不同層次的旅游企業通過各自的職能和優勢對旅游資源進行處理,最終將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被旅游者所消費。
上游資源供應商包括旅游產業的各個子行業,涉及出行、住宿、餐飲、游覽、購物、娛樂這六個主要方面。他們提供的旅游資源只能作為旅游個別產品或中間產品,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整合才能成為最終的旅游產品。
中游資源整合環節主要將上游提供的各類旅游資源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組合和打包,通過零售網絡或直接向旅游者銷售。中游資源整合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類型就是旅行社。該環節中的企業利潤來源于企業與各交通公司、旅游景點、飯店預訂的差價和代理傭金。
下游對接消費環節主要為旅游產品零售商,將旅游產品或一部分中間產品,如出行、住宿服務等直接面向消費群體銷售。產業鏈的分工在中游和下游并不清晰,旅游企業同時涉及兩個或多個環節是業內常態。
產業鏈尾端的媒體及營銷機構主要負責旅游產品的宣傳。目前,該類企業也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如UGC機構嘗試打造內部閉環,利用平臺的各類游記和旅游攻略等宣傳手段沉淀客戶進行銷售,實現產業鏈的內部貫通。
從旅游產業鏈整體來看,旅游業具有區域性較強、產業鏈長且分散、細分板塊經營獨立且商業模式不盡相同等特征。從旅游產業鏈上游到下游,各環節存在不同的商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由于中下游企業盈利途徑都主要以賺取差價和傭金為主,因此利潤主要留存在上游資源供應企業。
4行業現狀(一)旅游行業整體穩步增長
1. 國內旅游市場總體持續快速增長
從全國旅游人次和旅游總花費來看,我國旅游市場總體維持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據國家旅游局統計,2016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44.4億人次,同比增長11%;全國國內旅游總花費3.94萬億元,同比增長15.2%;全國旅游總花費自2011年以來一直保持著15%左右的的高增長水平,全國旅游人次與全國旅游收入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近四年來增速穩定在10%左右。我國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主要得益于我國政治經濟環境。從宏觀經濟上看,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背景利好,人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政治上,旅游業為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多項政策從發展理念、稅收福利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對旅游業進行大力扶持。
2. 我國出境旅游市場穩中有升
從總量上來看,2016年中國出境旅游市場總量與消費增長都呈現出趨緩的態勢。我國出境旅游市場達到1.22億人次,出境旅游花費1098億美元,同比增長4.3%與5.07%。從結構上看,2016年中國游客前10位目的地為香港、澳門、泰國、韓國、日本、越南、臺灣、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主要目的地仍多為周邊國家與地區。此外,我國出國游的比例提升顯著,2016年占到出境游總數的31.24%,與2015年的26.72%相比,提升了將近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國際航班的增多、簽證的便利程度均是我國出境旅游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
數據來源: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研究院
3. 我國入境旅游市場平穩回升
從市場基本面來看,2016年中國入境旅游市場規模與消費均持續增長,特別是外國客源市場增幅顯著。2016年中國接待入境游客13844.38萬人次,同比增長3.50%,規??偭窟_到歷史新高;同年接待入境過夜游客5927萬人次,同比增長4.2%,市場規??偭课痪邮澜绲谒?,僅次于法國、西班牙和美國。離境退稅政策對入境旅游消費提升效果明顯,2016年中國入境旅游外匯收入1200億美元,同比增長5.60%,繼續保持平穩回升的良好態勢,并實現旅游服務貿易順差102億美元。
從入境客源市場的結構特征來看,港澳臺客源市場主力地位依然穩固,2016年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入境旅游市場占全部市場份額的79.67%。外國客源市場結構出現小幅調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入境旅游市場中的活躍度正持續上升。在外國人入境旅游市場中,排名前十的旅華客源國分別是:韓國、越南、日本、緬甸、美國、俄羅斯、蒙古、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
4. 在線旅游業市場規模強勢增長
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推進和國家推行“互聯網+旅游”模式的政策引導下,在線旅游市場規模呈現強勢增長。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達5934.6億元,增長率34.0%,線上滲透率12.1%,較去年相比提升1.4個百分比。未來,隨著網民增長速度趨向平穩,人口紅利帶來的流量逐步消退,在線旅游市場將逐步進入穩定期。
從在線旅游市場交易格局來看,中國在線旅游市場當中,度假交易額占比持續上升,2016年交易規模占比為16.2%,較2015年上升0.6個百分點。未來隨著出境游、定制游的持續火熱,我國在線度假占比仍將持續上漲;機票市場占據我國在線旅游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整體呈下降趨勢。機票是在線旅游市場中發展最為成熟的板塊,隨著在線度假及其他品類業務的上升,機票交易比例出現下降趨勢。住宿市場占比則較為穩定,2016年中國在線住宿占比為20.1%,較2015年下降0.2個百分點。
(二)行業各子版塊發展各具特色
1.住宿:住宿業規模不斷擴大,酒店行業逐漸復蘇,客棧民宿市場增長迅猛
我國住宿業規模不斷擴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我國住宿業營業額3811.12億元,同比增長4.47%;客房數和床位數為378.32萬間和605.47萬位,同比增長分別為12.19%和10.15%。
從平均房價和入住率兩個維度看,目前我國酒店業整體入住率上升,平均房價基本維持上升態勢,這表明我國酒店行業逐漸從復蘇走向繁榮。這可以從供求兩個角度來分析。一方面,酒店的供給端增長非常緩慢,星際酒店新開總數從2013年開始下降,為持續負增長。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的復蘇和我國旅游環境的不斷改善導致我國國內旅游市場和入境游市場的迅速增長,由此帶動了酒店入住率的上升。
與星級酒店的全服務性質不同,有限服務酒店只單一提供住宿服務或部分酒店服務,因此被稱為“有限服務”。對比普通星級酒店,有限服務酒店性價比較高,能很好的契合目前快節奏的旅行住宿方式;此外,該類酒店多以提供標準化住宿的連鎖經營模式為主,更容易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截止2016年底,我國有限服務酒店總數達到21150家,同比共增加了2669家,客房總數為2134690間,同比增加了165545間,增長幅度為8.41%,行業市場整體呈現繁榮向上的態勢。
經濟新常態下,隨著需求結構的調整、消費主體的變化和消費訴求的升級,新一代消費人群對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使得旅游住宿的業態更加多元化,短租公寓和民宿客棧等非標住宿也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青睞。根據客棧群英匯和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2014年,我國大陸客棧民宿僅有30231家;及至2016年末,我國大陸客棧民宿總數達53852家,兩年內漲幅達到近78%,呈現井噴態勢。未來隨著行業的逐漸整合和資本的注入,客棧民宿將逐漸走向品牌化、連鎖化和專業化,整個行業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將會實現更加有序健康的發展。
2.出行:旅游休閑出行方式發生顯著變化,自駕游成為主流出行模式
我國旅游休閑出行方式發生顯著變化。2016年,我國全年旅客運輸總量1900194.34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22%。其中,公路運輸下降顯著,全年1542758.67億人次,比上年下降4.71%,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和民航均呈現增長態勢,分別比上年增長11.01%、0.60%和11.87%。公路運輸客運量顯著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個人自駕出行對公路客運的替代作用。
從近五年的自駕車出游人數統計情況來看,我國自駕游市場持續增長,自駕出游人數占國內旅游人數比例穩定在半數以上,成為主流的旅游出行模式。2016年我國自駕游總人數達26.4億人次,比上年增漲12.8%,占國內出游總人數的59.5%??偟膩碚f,自駕游的興起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自有汽車數量的增加;二是綜合類旅游預定類APP及導航類APP的普及,使自駕者可根據自身情況及偏好合理設置旅游路線,通過線上門票、酒店預訂及攻略、旅行向導等功能自由隨心的出行;三是自駕游中70-80后比例高達71%,該類人群作為我國主要的消費年齡群體,對休閑靈活的旅游方式更為青睞。
3.免稅:免稅行業迎來利好期,市場發展空間廣闊
免稅行業是指在口岸、運輸工具、市內等區域的特定場所,向出入境旅客提供免稅商品銷售服務的旅游服務行業。受我國人均消費水平提高、宏觀經濟背景利好、出境游人數和購買力的增強以及國家免稅相關刺激政策的頒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免稅業務呈現規模增長。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免稅品進出口總額達11.4億美元,同比增長13.5%。未來在國際市場的需求轉移和政策紅利的需求刺激雙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免稅行業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
4.景區:景區接待量持續增長,景區收入結構明顯改善
我國A級旅游景區游客接待量持續增加,景區游客接待量由2012年的25.54億人次增至2015年的37.77億人次,增加12.23億人次,增長47.89%;實現年均接待量30.67億人次,年均增長10.28%。從景區類型來看,以自然景觀類、歷史文化類景區和度假休閑類景區為代表的傳統型景區市場占有率仍穩居前列。
從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長情況來看,傳統型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速放緩。這主要是自然景觀類景區游客增速下降導致的。其余歷史文化類和度假休閑類景區游客接待量均呈增長態勢,期末較2012年分別增長29.58%和41.06%,但與工業旅游和主題公園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景區相比,增速仍相對較慢。
從景區游客接待量占比變化情況來看,傳統型景區游客接待量占比整體呈上升態勢。除自然景觀類景區較2012年下降2.17個百分比外,其他傳統類景區接待量占比均較2012年有所提升, 其中度假休閑類景區接待量占比提升最快,期末較2012年提升1.08個百分點,其次是歷史文化類景區,較2012年提升0.10個百分點。
我國A級景區總收入平穩增長,景區累計年收入由2012年的2658.60億元增至2015年的3479.08億元,增加820.48億元,增長30.86%;實現年均收入3036.94億元,年均增長6.96%。
隨著法定假日和帶薪假日的增多,游客消費觀念的轉變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旅游消費內容更加豐富,加之門票價格改革和門票經濟轉型使得門票收入進一步下降,因此如餐飲、住宿、交通和演藝等非門票收入總量逐年增長,占比顯著提高。從景區分項收入增加情況來看,A級景區非門票收入增速較快,2015年較2012年增長35.81%,其中餐飲收入和商品收入增速最為顯著,期末較2012年分別增長57.52%和49.16%,分別高于總收入平均增速37.51和29.15個百分點。門票收入呈負增長,期末較2012年下降13.58%。
5.餐飲:營業收入穩步增長,大眾餐飲成為主流
餐飲業不僅是旅游業中重點服務之一,也是民生必須的重要服務業態,主要包括早餐、快餐、團餐、特色正餐、地方小吃、社區餐飲、外賣送餐、美食廣場、食街排擋、農家樂以及相配套的中央廚房、配送、網絡訂餐等服務形式。在旅游服務中,餐飲企業不僅囊括了旅游地各類特色餐廳、飯店、小吃店等,也包括當地常態的日常餐飲場所。因此,餐飲業不能單獨分割為旅游餐飲和日常餐飲,而應從行業總體看待其發展。
近年來,在政府政策推動、居民消費持續增強、行業創新轉型驅動下,我國整個餐飲業呈現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2016年,全國餐飲業總收入達35799億元,同比增長10.80%。大眾餐飲市場蓬勃發展,2016年全年大眾餐飲收入達26586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2.45%,占餐飲業的74.26%。
6.娛樂:旅游娛樂市場發展前期廣闊,旅游演藝版塊增速放緩
旅游娛樂行業的興起主要得益于兩點:一是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業進行了消費升級的變革,人們關注點從價格轉化為品質,注重差異化的體驗和精神層面的滿足;二是目前主要消費群體為80、90后,年輕化的消費人群更注重娛樂性和新鮮感。而旅游娛樂產業基于傳統的旅游活動來說,互動性和體驗性更強,能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和個性化需求;產品業態豐富靈活,可隨需求變化而更替。
旅游演藝作為旅游娛樂的重要版塊,與傳統的演藝不同,主要提供以獨具旅游城市或景區主題特色為核心的演出內容,強調旅游者的欣賞性和參與性相結合的演藝模式。截至2016年底,全國旅游演出票房總額達43.03億元,同比增長20%;觀眾人數達5391萬人次,同比增長13.6%,總體規模增速放緩,穩重有升。目前,旅游演出市場按其演出場所的不同主要分為三大類:劇場旅游演出、實景旅游演出和主題公園旅游演出。根據2016年數據,其中主題公園演出雖劇目臺數只占總演藝臺數的9%,但總票房占比高達46.4%,顯現出強勢的盈利能力和未來增長空間。
5行業競爭狀況
由于我國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且分布較為分散,大部分旅游企業均依托相應的旅游景區發展,因此單一企業所占的份額較小,總體上市場化程度較高,并呈現出較強的區域性競爭特點。國內旅游行業影響客源的因素主要是旅游資源、往返旅游區交通便利程度、交通成本、渠道網絡等方面。在眾多景區中,有的旅游區以自然風光取勝,有的旅游區以歷史古跡、建筑設施、革命遺址、民族習俗等獨特的旅游資源吸引游客。知名度高的景區相對更能吸引客源,其中,國家高級別的5A級景區,在各類景區中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此外,旅游者在選擇目的地時,不僅考慮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資源情況,還會考慮往返目的地的行程時間、交通舒適程度、交通成本等方面。出行交通方便、舒服、往返旅游目的地時間短、交通花費低的旅游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如交通發達的東部和中部地區旅游客源廣泛。
截至2016年,國內上市的旅游企業,業態分布包括景區游覽、酒店住宿、旅行代理幾大子行業,其中景區景點企業約占28%,較2015 年比例上升4%。選擇海外上市的企業業態分別為在線旅行社、酒店集團、租車行業,其中在線旅行社企業占比60%,較2015 年比例上升23%。
6行業發展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一)行業發展有利因素
1.國家政策導向支持旅游業發展
旅游業一直是國家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行業,2016年,《“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明確指出“理念創新,構建旅游發展新模式”,重點提出“加快由景點旅游發展模式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促進旅游發展階段演進,實現旅游業發展戰略提升。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長,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8萬元,人均消費性支出達1.3 萬元,同比分別增6.8%和6.9%。隨著經濟水平及個人消費能力提升,居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愈加迫切,個體對休閑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作為可選消費的旅游產品正逐漸向必需品方向過渡。
3.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基礎設施尤其是公共設施不斷改善,旅游目的地的通達性顯著提高,旅游活動更加便捷。一方面經過多年的大規模投資,我國公路、鐵路、民航交通運輸得到了長足發展,交通條件和環境的改善為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16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 12.4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超過2.2萬公里,基本覆蓋50萬以上城鎮人口;公路總里程 469.63萬公里,其中高速路程 13.1萬公里,覆蓋90%以上的20萬以上城鎮人口;民航航線里程達634.8萬公里,覆蓋超過200個城市。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人均汽車保有量大大增加,自駕出行方式也給旅游業帶來新需求。
(二)行業發展不利因素
1.旅游需求和消費市場不平衡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隨著國內旅游人數的快速增長,大部分資源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高峰期無法滿足人民日益高漲的出游需求,部分熱點景區節假日人滿為患,嚴重影響游客的出游品質。以2016年國家旅游局的數據為例,在春節、“十一”兩個長假中,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8.95億人次,占總年度的20.15%。
2.無法預知的外部因素對旅游業影響較大
自然因素中的地震、海嘯、水災、異常惡劣氣候;健康因素中的流行性疾病,如禽流感和甲型 H1N1 流感等;經濟因素中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主要客源國經濟危機、外匯匯率變化、能源危機等;國際政治因素中的國家之間外交關系的惡化、動亂、政府的政策變化與戰爭等,都可能給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3.旅游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增長
從量的層面看,近年來旅游游客人次、旅游收入持續快速發展;但從質的方面看,游客的停留時間、人均消費額仍處于較低的水平。據國家旅游局初步統計,在旅游消費中,交通、食宿、餐飲三項基本消費近60%以上;而旅游購物、文化 娛樂等彈性消費僅占30%左右,旅游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增長。
7發展趨勢(一)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結合成為新的商業模式,形成產業生態群落
2017年6月,國家旅游局發布了《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導則》首次明確提出“旅游+”概念,推動旅游與13個領域融合發展。從旅游業自身發展來看,“旅游+”模式孕育出了許多旅游新業態,比如低空旅游基地、科教研學旅游基地、田園綜合體等。目前旅游行業的外延越來越廣闊,“旅游+”無疑將為旅游業與眾多相關行業融合共贏提供機遇,而游客也將獲得全新的出游體驗。
(二)旅游產品呈現多樣化發展,個性化定制游將成為主流
人們的旅游方式正在從觀光逐步轉為休閑度假,人們開始注重差異化的體驗和精神層面的滿足。標榜個性、自主、深度互動參與的體驗式旅游受到人們的青睞,融入旅游目的地的生活,體驗當地文化成為人們旅游的主要目的。據攜程大數據統計,2016 年全國通過攜程定制旅行平臺完成的團量,相比2015 年同期增長高達400%,定制旅游將成為跟團游、自由行之外的第三種選擇。根據攜程預測,2020 年,我國定制游的市場將達到7000 億元,目前定制游市場規模約1500 億元,未來仍然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這類新趨勢要求行業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旅游產品的豐富、產業結構的調整,滿足旅游者主題化、定制化、小眾化、深度化、自主化的旅游需求。目前,利用新業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旅游經濟深度融合,將在中高端旅游消費、共享經濟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三)旅行消費呈現“碎片化”趨勢,催生行業細分市場
“邊走邊訂”成為旅行消費“碎片化”趨勢中最顯性的特征之一。移動端正在成為旅游企業的主要流量與訂單來源。隨時隨地用手機預訂當天行程也成為趨勢,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重新發現世界:全球自由行報告2017》指出,與2016年相比,2017年自由行游客在途中預訂當地玩樂的占比在大幅提升。境外當地體驗類產品的當天預訂量占比增長了10%,境內則增長了13%。這種新的旅行消費模式會催生一大批細分市場的旅游企業。以往都是大型旅游集團一家獨大,往往會忽略很多游客的細化需求,因此未來“小而美”的旅游企業也許將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四)受益政策東風,全域旅游概念快速席卷全國
全域旅游是指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公共服務優化、綜合統籌管理、整體營銷推廣。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規劃指出,我國旅游業將以抓點為特征的景點旅游發展模式向區域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加速轉變,旅游業與農業、林業、水利、工業、科技、文化、體育、健康醫療等產業深度融合,全域旅游實現發展。國家旅游局發布的《2017全域旅游發展報告》顯示,2016 年全國全域旅游創建單位新增項目7043個,實際完成投資3249 億元,占旅游投資總額的25%。全域旅游逐步成為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