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核準制與注冊制共有107家企業主動撤材料,
創
業板撤單
數量占比近半。
本文主要對2022年以來撤回申報的情況以及主動撤回企業的特征進行分析。
2022年以來,截至6月23日,
國內A股市場共撤回IPO申請107家(不含審核被否企業)
。其中,主板24家;科創板19家;創業板51家;北交所13家。
2022年以來,
上交所科創板新受理首發申請45家
,
19家公司主動撤回申報文件而終止
。其中,金智教育、紫光照明、長威科技、芯龍技術、中數智匯、百合醫療、華之杰7家公司在注冊環節主動撤材料而終止。
2022年以來,
深交所創業板新受理首發申請85家,51家公司主動撤回申報文件而終止
。其中,力同科技、倍特藥業、弘成立業3家公司在注冊環節主動撤材料而終止。
2022年以來,
北交所新受理首發申請49家,13家公司主動撤回申報文件而終止
。
從擬IPO企業申請上市板塊看,
創業板占據了2022年以來主動撤回材料企業的“半壁江山”(占比48%)
。究其原因,一方面,選擇申報創業板IPO的企業較多,巨大的基數導致主動撤回終止審核企業的上升;另一方面,因為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了擬IPO企業業績。同時,有部分企業對于注冊制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提交了上市申請。
從撤回材料企業的行業分布來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撤回的企業數量企業最多,有16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第二,有14家;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第三,有9家。
從撤回材料企業的地區分布來看,
廣東省撤回的企業數量最多,有26家;其次為江蘇,有11家;北京、上海、浙江,均為10家
。
除了擬上市公司,中介機構恐怕也是終止審查中的“失意人”。
從中介機構撤材料情況來看,
排名前三的券商分別是海通證券(8家);國泰君安(7家);華泰聯合、中信證券(6家)。
會計師事務所中,
天健有21個項目撤材料;大華有15個項目撤材料;立信有14個項目撤材料。
天健撤材料的項目最多,這與該所市場份額位居首位有關。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如何保證其參與IPO項目的質量,將成為該所需要直面的新問題。
律師事務所中,
中倫有13個項目撤材料;德恒有12個項目撤材料;錦天城有11個項目撤材料。
梳理撤單企業原因,
不符合板塊定位;
報告期公司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不滿足上市條件;報表項目異常變動,不能合理說明原因;申報材料存在問題,未能回復監管問詢;經營戰略及上市計劃調整;公司合規性問題未解決,影響發行條件等
是大多是企業撤單的共性問題。
今年以來,107家企業主動撤回申報材料,說明在當前注冊制下,
監管層對于擬IPO企業并沒有降低監管要求,反而更加嚴格
。因此,
建議擬上市企業摒棄“沖一把、試一試”的心態,在做好充分準備后再提交上市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