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北交所新股發行節奏顯著提升,但隨之而來的是破發率持續走高。根據尚普研究院數據2022年北交所開盤破發率達到48.19%;首日破發率達到65.06%,尤其是2022年12月份北交所32只新股首日破發率高達87.50%,引發了市場關注。
在北交所破發頻頻的背景之下,北交所已有多家公司和保薦券商使用“綠鞋”機制,通過超額配售選擇權制度維護首日股價穩定,但“綠鞋”機制無論是資金方面還是補救維持時間都相對有限。
日前,有消息稱北交所對擬上市企業透露出內部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之下,下調發行底價,降低募資規模成為了企業及保薦機構應對破發的一大選擇,2023年開年以來,多家沖刺北交所的企業接連下調發行底價,平均下調幅度高達47%。從歷史情況來看,2022年以來北交所上市新股發行價較當期每股凈資產的溢價率平均在200%以上,而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將發行底價下調至每股凈資產附近。
有業內人士指出,下調發行底價在應對2022年第四季度北交所破發潮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發行效率、降低發行風險和破發概率,同時提升新股一二級估值差,為上市表現提供安全墊。
底價發行制度系新三板精選層特有的公開發行制度,精選層掛牌公司平移至北交所后繼續沿用。
監管層設置發行底價的初衷則是為避免發行價格過低,損害新三板期間通過交易或定增進場的老股東利益。在確定發行底價或者價格區間時,公司會在保薦機構的幫助下,參考所屬行業、成長性、市盈率、每股凈資產、定向發行價格及同行業可比公司估值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后確定,如最終確定的發行價格低于發行底價,應當中止發行。
根據北交所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第13條中規定,股東大會應該對“定價方式、發行價格(區間)或發行底價”作出決議。
從而容易出現幾個不合理的情況,一是部分公司底價過高,按照底價發行依舊無法逃過上市后破發的命運,甚至有發行失敗的風險;二是部分公司故意設置很低的底價,卻高溢價發行,又讓市場質疑聲不斷。
二、案例展示
實際上,除了調低發行底價這一方式之外,為了應對破發情況,北交所部分企業也選擇了減少發行股數的上市調整方案,或者選擇雙重“保險”——既調低發行底價又減少發行股數。
基于市場關注,尚普君檢索了近兩個月以來更新了招股書注冊稿的北交所企業,在實際案例中,無論企業采用哪種方案最終都會引起募資額出現一定程度的縮水。
經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月8日,近兩個月更新招股書注冊稿的企業共有60家左右,其中有24家出現了調整發行方案的情況(對比申報稿的情況),從而使得募資額有所變化。其中康樂衛士招股書申報稿中披露募資額為35億元,上會稿中修改為23.8億元,上會前被認為是北交所募資額最大的IPO,但是在1月4日披露的注冊稿中已下降至3億元,整體募資額降幅超9成!
在這24家企業中,僅使用調低發行底價的企業最多,共有14家;僅減少發行股數的僅有2家;兩種方案均采用的共有8家。
(一)僅調低發行底價
以下展示部分發行底價下調幅度較大的企業具體披露情況:
公司擬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5553.40股,發行底價為25.88元/股。募集資金14.44億元,主要用于6萬噸/年磷酸鐵鋰建設項目以及償還銀行借款與補充流動資金。
安達科技調整發行方案后發行底價下調39.84%,募集資金降低40.12%。
公司擬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不超過5000萬股,發行價格不低于5元/股。募集資金4.76億元,主要用于海南自貿港智能工廠(一期)建設項目以及海南達川熱帶特色產業擴產項目。
公司擬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1500萬股,發行價格不低于10.00元/股。募集資金1.5億元,主要用于磁共振成像核心零部件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以、科研定制型超導磁體研發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公司擬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不低于11100萬股且不超過14820萬股,發行底價為9元/股。募集資金12.53億元,主要用于干散貨船舶購置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公司擬發行股數不超過2500萬股,每股發行價格不低于10.00元/股。募集資金2.50億元,主要用于智能自動化裝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公司擬發行股數不超過4453萬股,發行底價為77.68元/股。募集資金35.00億元,主要用于HPV疫苗研發項目、重組二價新冠疫苗研發項目、創新重組疫苗研發項目、昆明生產基地代建回購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康樂衛士調整發行方案后發行底價下調42.07%,募集資金降低91.43%。
公司本次擬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不超過1300萬股,本次發行底價為8.60元/股。募集資金1.11億元,主要用于智能儀表產線智能化升級項目、氣體傳感器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升級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公司擬發行股數不超過1001.25萬股,每股發行價格不低于35.96元/股。募集資金3.60億元,主要用于年產198噸普侖司特無水物等十二種醫藥中間體項目(二期)。
對發行企業來講,無論是調低發行底價,還是同時降低發行量,最終可能影響融資效果。
新三板和北交所資深評論人、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指出,實際操作中,在公開發行時如果企業認為底價過低,有個補救措施就是釆取詢價發行,通過市場詢價來定一個企業和市場都能接受的最終發行價。
所以最終來講,調低發行底價主要影響的是企業的融資額,而優質企業仍可以通過北交所再融資來補充。其它的如發行價、上市首日價格還是取決于公司質地,與底價高低無關。
而此次調低發行價、募資額縮水等一系列措施正是對目前北交所生態的一個慢慢修復,而市場也會隨之出現以下調整:
1、擬申請企業輔導期不盲目定底價,增大過會概率,并提高發行效率;
2、投資者不盲目相信企業的底價;
3、發行企業合理確定發行價,適度讓利北交所一、二市場;
4、投資者在北交所有賺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