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2022年首發企業現場檢查有關情況的通報》,就現場檢查發現的主要問題和現場檢查結果的處理情況進行了通報。什么是現場檢查?現場檢查是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和交易所作為檢查機構,在發行人的相關場所對其信息披露質量及中介機構執業質量進行監督檢查。
檢查對象確定包括問題導向和隨機抽取兩種方式。問題導向的檢查對象由中國證監會審核、注冊部門或交易所審核部門確定。隨機抽取的檢查對象由中國證券業協會依據相關規定隨機抽取確定。
2021年至今,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合計公布了10輪現場檢查抽查名單,合計抽查85家IPO企業,其中48家企業已終止審核,被抽查的企業超過一半已終止審核。
被抽查的企業有何特征?現場檢查主要針對哪些問題?本文總結了過往被抽查的企業情況與現場檢查發現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被抽查企業審核狀態
2021年抽取46家IPO企業進行現場檢查,33家企業已終止審核,終止率為72%;2022年抽取34家IPO企業進行現場檢查,14家企業已終止審核,終止率為41%;截至目前2023年抽取5家IPO企業進行現場檢查,1家企業已終止審核,終止率為20%。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落地,證監會堅持“申報即擔責”的原則,堅決杜絕“帶病闖關”行為。在監管更加嚴格的背景下,“一查就撤”的現象大幅減少。
85家被抽查的企業中,48家已終止審核,10家已成功上市,27家仍在IPO過程中。
被抽查的企業中,來自創業板的企業數最多,為37家,其次是科創板、滬市主板,來自深市主板的企業數最少,為9家。
被抽查的企業中,來自創業板的企業終止率最高,達到68%,其次是深市主板、科創板,來自滬市主板的企業終止率最低,達到39%
為探究現場檢查是否與凈利潤有關,本文統計了被抽查企業申報前一年凈利潤,結果如圖所示:
被抽查企業的凈利潤多數分布在5000萬元-1億元之間,在這個區間的申報企業數也最多,可見被抽中現場檢查與凈利潤沒有直接相關關系。
在已經成功上市的企業中,半數企業凈利潤在1億元以上,可見凈利潤如果能夠達到億級的規模,或者遠超過紅線,那么也有“一白遮百丑”的意思,通過檢查成功上市的概率大大提高。
被抽查企業所屬行業如圖所示,其中屬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企業最多,共有16家;其次是屬于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分別有6家。
值得注意的是,被抽查的企業中,共有17家多次申報的企業,其中7家企業在多次申報后被抽中現場檢查;10家企業被抽中現場檢查后主動撤回,仍不放棄上市夢想,再次籌備IPO。
(一)多次申報后被抽中現場檢查的企業
(二)被抽中現場檢查后主動撤回,再次籌備IPO的企業
國金證券保薦的項目被抽中現場檢查的次數最多,共有8家,其次是民生證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
為探究現場檢查的關注重點,本文統計了審核問詢中關于現場檢查發現的問題,大部分被抽查企業“一查即撤”,還沒等監管部門發出審核問詢就主動撤回、終止IPO,本文統計了余下可查詢到的審核問詢中包含“現場檢查問題”的14家企業。
結果如下,可以看到現場檢查主要圍繞內控制度、會計處理、信息披露、中介機構執業質量這幾個方面進行檢查,具體問題如下:
(1)從終止情況來看:在監管更加嚴格的背景下,近三年“一查就撤”的現象大幅減少。
(2)從板塊分布來看:被抽查的企業中,來自創業板的企業數最多,終止率也最高。
(3)從財務指標來看:凈利潤在5000萬元-1億元區間的被抽查企業數最多。
(4)從所屬行業來看:被抽查企業中,來自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企業最多。
(5)從多次申報角度來看:被抽查企業中,一些企業在多次申報后,被抽中現場檢查,還有一些企業被抽中現場檢查后主動撤回,再次籌備IPO。
(6)從保薦機構角度來看:國金證券的項目被抽中現場檢查次數最多,其次是民生證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
現場檢查主要圍繞內部控制制度、會計處理、信息披露、中介機構執業質量這幾個方面進行檢查。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落地,證監會堅持“申報即擔責”的原則,監管趨勢更嚴!擬IPO企業只有摒棄僥幸心理、避免“帶病申報”,確保報告期內的所有信息披露數據都經得起認真推敲和反復核查,才能開啟IPO成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