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國聯證券發布公告表示,正在籌劃通過發行A股股份的方式收購民生證券控制權并募集配套資金,股票將于4月26日起停牌。國聯證券表示,與民生證券完成整合后,投行、固收、研究、資產管理等主要業務或將躋身行業第一梯隊,成為準頭部券商。從兩家券商數百億的資產規模來看,若未來收購成功,一家全新且總資產超過千億體量的新機構有望出現。
并購重組是證券公司快速擴張并做大做強的一條路徑,也是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監管政策及相關文件的持續出臺,證券行業并購重組氣氛升溫。
我國證券行業自1985年起步以來,經歷了以“分業經營”、“綜合治理”、“一參一控”、“市場化”為主導的四次并購浪潮,其中前三輪均受行政監管推動,根源基于解決或預防行業風險。
一、1995-2002年:“分業經營”并購潮
在行業發展之初,我國證券公司并非獨立運作,而是與其他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發展。證券業參與方既有專業券商,也有銀行、信托等其他金融機構。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和金融亂象的出現,分業管理成為必要的改革措施之一。
為化解證券混業經營的亂象和防范風險,自1995年開始,政府先后出臺《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信托法》,將銀行-證券、銀行-信托、信托-證券分離。2001年,證監會頒布了《關于證券公司增資擴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券商可自主決定增資擴股,證監會不再對其設置先決條件,掀起了證券行業第一波并購重組浪潮。
在此期間,大量商業銀行和信托下的證券經營機構被證券公司收購。部分證券公司抓住機遇并購重組了一系列營業部,大大拓展了業務規模和覆蓋范圍。
如廣發證券在1994-2001年累計收購超80家證券營業部,成為我國證券業規模較大的券商;1999年,國泰證券和君安證券通過新設合并、增資擴股的方式組建成立國泰君安證券,注冊資本達到37.27億元;2000年,中國銀河證券在合并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和人保5家信托公司所屬的證券業務部門及營業部的基礎上得以組建,注冊資本高達45億元,一躍成為證券行業的龍頭企業。
廣發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等多家券商正是抓住了政策機遇,通過并購重組得以發展壯大。
2000年后,全球證券市場低迷,中國市場也不例外,證券公司普遍虧損。2003年下半年起,持續低迷的市場使得部分券商風險集中暴露,如違規操縱周轉金、私挪客戶保險金、違規持股、財報失真等。
2004年8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中國證監會啟動了為期3年的證券公司綜合治理。這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國九條”政策的實施、高風險證券公司的托管與收購、以及證券法的修訂等,證券行業再次進入并購重組的高潮期。
如2004-2006年,中信證券收購萬通證券、金通證券,重組華夏證券;2005-2006年,華泰證券收購亞洲證券、聯合證券;廣發證券收購第一證券、武漢證券等。
3年間證券行業大清理,共處置了30多家高風險券商,指導重組了近20家風險券商。頭部券商抓住歷史機遇進行了一系列的低成本擴張,實現了自身業務范圍的拓展和區域的布局。
綜合治理后,我國證券公司初步形成了多家大型集團化券商,但一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同時參控多家公司,使得證券公司的股權結構趨同,同業競爭、關聯交易等問題日益凸顯,影響證券公司的公信力。
為避免同一股東旗下的證券公司間的關聯交易與同業競爭,防范證券公司的風險。2008年,國務院頒布《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明確提出了對證券行業的“一參一控”要求。這一要求具體是指“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政策發布之后“匯金系”、“建銀系”、“中信系”以及“明天系”等金控平臺開始了規模龐大的整合。
此輪并購重組使得證券公司的股權結構更加清晰、合理,治理結構更加規范,行業逐步進入穩健發展階段。
經濟與行業復蘇之后,證券公司紛紛想要做大做強,各家公司為提升競爭力主動尋求并購重組機會,提升實力、補足短板,從而開啟行業并購重組新的階段。
政策方面,2014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逐步減少企業兼并重組相關行政審批事項,優化企業兼并重組的市場環境,鼓勵證券公司開展兼并重組融資業務。2018年11月,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證券企業并購重組的政策,放寬了企業并購重組的條件。
2019年11月,證監會首次明確鼓勵證券行業進行市場化并購:證監會在答復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案時表示,為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證監會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第一條就是“多渠道充實證券公司資本,鼓勵市場化并購重組,支持行業做優做強。支持證券公司在境內外多渠道、多形式融資,優化融資結構,增強資本實力。支持行業內市場化的并購重組活動,促進行業結構優化及整合”。
2012年之后,資本市場出現了券商出海、國內并購的案例。2012年,中信證券通過收購里昂證券實現海外布局業務布局。2014年,東方財富證券收購香港券商寶華世紀證券、國金證券收購香港券商粵海證券、方正證券收購民族證券。2019年,中金公司完成了對中投證券100%股權的收購,彌補中金公司在傳統業務上的短板,實現了優勢互補。2020年,中信證券完成了對廣州證券100%股權的收購,此次收購是中信證券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對華南地區的重新布局,實現了資源整合,使中信證券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更加優勢地位。
2023年11月3日,為響應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所提及的“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目標。證監會表態將支持頭部證券公司通過業務創新、集團化經營、重組并購等方式做優做強,打造一流的投資銀行,發揮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壓艙石的重要作用。引導中小機構結合股東背景、區域優勢等資源稟賦和專業能力做精做細,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這是自2019年后,證監會再次提到鼓勵支持證券行業以并購重組方式做優做強。
2024年3月15日,為配合全國兩會政府報告所說的今年任務“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業”。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明確提及“支持頭部券商及證券行業通過重組并購、組織創新等方式做優做強”。
2024年4月12日,為落實新“國九條”,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包括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規定,鼓勵引導頭部公司立足主業加大對產業鏈整合力度。
2024年4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專項報告審議意見的研究處理情況和整改問責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要推動金融國資國企提質增效,集中力量打造金融業“國家隊”。研究起草加強國有金融資本管理行動方案,推進國有大型金融企業對標世界一流金融企業,突出主業、做精專業,不斷提升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研究制定推進保險業等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推進非銀行金融機構規范發展。推動頭部證券公司做強做優,支持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建設世界一流交易所。當天證券會就批準了“國聯證券收購民生證券”的重大資產重組停牌。
結合歷史經驗來看,我國數次券商并購潮大多由政策驅動,在當前寬松政策背景下,新一輪券商并購潮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推進基礎。
二、供給端:馬太效應加劇壓力,中小機構或主動尋求被并購
從整體證券業競爭格局來看,頭部券商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持續凸顯。在行業集中度始終維持高位情況下,頭部券商盈利能力較之中小券商顯著超出。
在此背景下,中小券商股東出讓股權意愿有所提升,股權轉讓事件頻發,對于部分缺乏鮮明業務特色的中小型券商而言,主動尋求被兼并重組不失為有效的突圍路徑。
三、需求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穩步推進,頭部券商直面海外挑戰
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外資券商加速布局中國市場,國內券業版圖或將重構。截止目前,我國外商獨資的券商已增至4家,分別為:法巴證券、渣打證券、高盛(中國)和摩根大通(中國)。此外,還有多家外資控股券商,分別為:瑞銀證券、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星展證券、大和證券(中國)、匯豐前海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高盛高華證券。同時,據證監會官網顯示,至少還有花旗證券(中國)有限公司、日興證券、青島意才證券等外資券商的設立申請已獲接收但仍處于審核階段。
與海外頭部投行相比,國內券商規模尚難與海外頭部投行抗衡。通過并購重組擴充規模是境內頭部券商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可行途徑。
當前證券行業并購重組內外部環境已基本具備,內生驅動和政策導向雙重作用下券商間并購整合或將提速。
2024年4月25日,國聯證券發布關于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停牌公告稱,該公司擬發行股份,收購國聯集團等45名對手方,持有的民生證券95.48%的股權。
2023年3月15日,國聯證券的實控人國聯集團,力壓另外兩位買家(浙商證券和東吳證券),以91.05億元拍得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證券34.71億股(30.3%股權)。
2024年3月29日,浙商證券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重慶信托等5家轉讓方合計持有的11.16億股國都證券股份,占國都證券股份總數的19.1454%。本次受讓成功后,浙商證券將成為國都證券的第一大股東。據悉,本次股份轉讓浙商證券需要準備近30億元資金。
2022年12月19日,證監會核準了方正證券等公司變更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批復。
在這份批復里,證監會提到,方正證券應督促中國平安就解決同時控制方正證券和平安證券等問題在一年內制定并上報方案,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并在5年內完成規范整改。
如今一年限定期已到,兩家合并的傳言也愈演愈烈,但截至目前相關方對此都未對外進行正面回應。中國平安回復媒體時僅稱“將從股東價值最大化出發,按照有關監管部門的規定和指引,穩步推進相關問題的解決”。
截至目前,兩家券商的是否要進行合并仍存在不確定性。但市場上的解讀偏向于兩家會合并,沖入頭部券商的梯隊。
2022年5月,華創證券通過司法拍賣以17.26億元奪得嘉裕投資持有的太平洋10.92%的股權,此后開始走券商主要股東變更申請程序。2023年12月22日晚,證監會披露對太平洋證券變更主要股東的反饋意見。華創證券終于距離入主太平洋僅差臨門一腳。
另外,還有一些未上市證券公司,根據地區不同,未來大概率會被大的券商合并收購。
注:①證券上市公司相關數據根據各上市公司2023年年報披露數據統計,其中,東吳證券、天風證券、中銀證券、山西證券未披露2023年年報,故用其2022年年報數據代替。